[點晴模切ERP]工廠的核心KPI到底是什么?
當前位置:點晴教程→點晴ERP企業管理信息系統
→『 生產管理 』
生產系統是預算約束的系統,衡量其績效指標有非常多的維度,可以區分為結果指標與過程指標、整體指標與局部指標、外部衡量與內部衡量等等。本書僅僅衡量與生產計劃最直接相關的、從外部和內部兩個維度衡量,也僅衡量運營過程的指標,并不衡量財務指標。 外部衡量,需要從客戶、供應商、社會三個維度,與生產計劃最密切相關的是客戶,則就從客戶維度衡量(因為本質上,供應商需要響應采購方的需求)。內部衡量的指標更多,但生產系統本質上具備“物料相關資源”、“生產能力相關資源”兩種類型的資源。物料相關的資源包含了“物權”的原材料、在制品和產成品等生產系統可以即時使用的物料(廣義);而生產能力相關資源,則可以是場地、從面相客戶的外部、面相制造的內部看,是“客戶服務水平”、“資源應用效率”兩個方面: 一、客戶服務水平 從客戶(客戶服務水平)角度衡量,不同的客戶承諾類型需要不同的衡量指標: 1、備庫式生產(MTS) 備庫式生產(MTS)是為庫存備庫,按照以下參數衡量: ▼缺貨率 備庫式生產(MTS)模式下,缺貨率是一個重要的指標,反映了在客戶需求發生時,能夠滿足需求的響應能力。缺貨率=缺貨的訂單個數/總訂單數。缺貨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客戶滿意度和銷售業績。低缺貨率表明庫存管理有效,生產及時響應能及時滿足需求;缺貨率還可以用缺貨數量(金額)/總需求量(金額)等方式衡量,但精度較差。 ▼缺貨時間 缺貨時間是指從庫存耗盡到補貨到達并可用之間的時間段。缺貨時間的計算通常基于庫存水平、需求率和補貨提前期等因素,通常包括以下幾個階段: 檢測時間:發現庫存低于安全水平所需的時間。 下單時間:從發現缺貨到發出補貨訂單的時間。 生產/采購時間:生產或采購補貨產品所需的時間。 運輸時間:將補貨產品從供應商或生產線運至倉庫的時間。 入庫時間:補貨產品到達倉庫并完成入庫的時間。 缺貨時間可以通過“缺貨量(即庫存耗盡后未滿足的需求量)”/“需求率(單位時間內的平均需求量,如每天或每周的需求量)”計算。 2、訂單式生產(MTO,(Make-to-Order,MTO)) 訂單式生產是按照客戶下達的銷售訂單組織生產,按照以下參數衡量: ▼客戶承諾交期(QLT,Quoted Lead Time) 客戶承諾交期(QLT,Quoted Lead Time)是企業向客戶承諾的從下單到交付全過程的時間,包括訂單接收與確認(客戶下單后,企業確認訂單細節、生產計劃(根據訂單制定生產計劃、安排資源和時間)、原材料采購(采購所需原材料、確保及時供應)、生產制造(按計劃進行生產(包括加工、組裝和測試)、質量檢驗(對產品進行質量檢查)、包裝與發貨(產品包裝并安排物流發貨)。 ▼準時交付率(On-Time Delivery Rate,OTD) 在訂單式生產模式下,準時交付率是準時交付率是指在一定時間內,按時交付的訂單數量占總訂單數量的比例,是衡量按時交付訂單能力的關鍵指標,按照“按時交付的訂單數”/“總訂單數”× 100%計算。 生產系統的客戶服務水平高,可以稱之為“交付好”,即在準交率(缺貨率)、交期周期(缺貨時間)等指標上有明顯的優勢,也是生產系統競爭力的最佳外部體現。 二、資源產出效率 生產效率是指在一定時期內,生產過程中投入的資源(如設備、人力、物力等)與產出(產品或服務)之間的比率關系,是衡量一個系統效率的有效指標。 生產系統是預算約束的系統,需要實現生產資源效率的最大化,而生產系統的資源,最簡單的可以區分為“生產物料相關”、“生產能力相關”兩個類型的資源。生產物料相關的資源,最簡單的定義是物料庫存,是原材料、在制品、產成品的庫存總和。生產能力相關的資源,常見定義為生產設備、生產人員的生產能力。生產設備是指在生產過程中,為了實現產品的制造、加工、裝配等生產環節而使用的各種機械、儀器、裝置、工具等的總稱。生產人員是指在生產制造企業中,直接參與產品生產過程的各類人員。他們的工作涵蓋了從原材料加工到成品組裝的各個環節,是確保生產活動順利進行、實現產品價值創造的關鍵力量。 1、設備(人員)能力產出效率 設備(人員)能力的產出效率可以月、年的銷售額除以生產系統的總設備采購金額、乘以100%來衡量,表示的是單位總設備采購總金額(萬元)的產出率(萬元)。當然,為了更加精確衡量設備能力的產出效率,還可以采用瓶頸生產能力的產出效率衡量。即瓶頸設備產出效率=產品銷售額÷瓶頸總設備采購金額×100%。 設備采購金額,可以是原始的采購金額,也可以是折舊后的總金額。 計算人員效率時,可以是生產人員薪資總額,包含車間的一線操作人員和生產管理人員。 2、庫存周轉次數(物料效率) 庫存周轉次數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(通常為一年)銷售成本與平均庫存的比率,表示庫存被銷售并補充的次數。庫存周轉次數是銷售成本與平均庫存的積,銷售成品是一定時期內的銷售產品總額的總成本,平均庫存則是該時期的期初成本和期末成本的均值。庫存周轉次數反映庫存流動性,庫存周轉次數越高,說明庫存流動越快,高庫存周轉,也減少了資金占用,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。庫存周轉次數也可以用庫存周轉天數來衡量,庫存周轉天數是指企業庫存商品從入庫到銷售出去的平均天數(時間段天數/庫存周轉次數),庫存周轉天數越短,說明庫存流動越快,資金占用時間越短。通過縮短庫存周轉天數,企業可以更好地應對市場需求變化,提升供應鏈的靈活性。庫存周轉次數(或庫存周轉天數),也可以稱之為“周轉快”,是衡量物料運作效率的最好指標。
圖1生產系統的衡量 衡量生產系統的績效指標,從外部看是客戶服務水平,稱之為“交付好”:準時交付率高(缺貨率低)、承諾交期短(缺貨時間段);從內部看是首先產能利用率,稱之為為“產出高”,指一個周期的生產能力生產出客戶所需要產品(已銷售的)有效產出(已銷售額-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),其次是庫存周轉率,稱之為“周轉快”,指一個周期內物料應用效率。 生產系統的運作目標,需要達到“既要交付好”、“又要產出高”、“還要庫存少”。 閱讀原文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cTo1Cinhn_6FI6nBTLIs8Q 點晴模切ERP更多信息:http://moqie.clicksun.cn,聯系電話:4001861886 該文章在 2025/5/6 16:07:51 編輯過 |
關鍵字查詢
相關文章
正在查詢..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