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點晴模切ERP]工程BOM、制造BOM、成本BOM,到底有什么區別?一文講透三種常見BOM用法
當前位置:點晴教程→點晴ERP企業管理信息系統
→『 生產管理 』
上次在客戶現場,看到項目經理在打一個“看起來不算復雜”的產品BOM清單:三層結構、20多個子件。 但到了制造部門手里就出事了:有的物料明明在清單里,卻沒采購計劃;有的工序根本排不出來,最后還多做了一批庫存。 我問:“你這個BOM是工程版、制造版,還是成本版?” 他回我一句:“啥?不是就一個BOM嗎?” 這不是個例,很多工廠在推ERP、搞數字化、做精益時,把“BOM清洗”當成數據錄入,而沒意識到:BOM其實不止一種,每一種用錯了都會誤導系統、拖慢節奏、燒掉成本。 所以今天這篇,就一文講透——工程BOM、制造BOM、成本BOM到底有什么區別?分別在哪用?要不要分開管理?怎么從系統角度把它們配好? BOM是什么,為什么它是ERP的命門? 別看只是一個“物料清單”,但凡你接觸過ERP系統、生產計劃、物控管理,就知道:BOM要是亂了,整個工廠都得跟著亂。 計劃靠它推物料:沒有準確的BOM,物料計劃(MRP)推出來就是錯的,庫存永遠不準,要么缺料要么爆倉; 采購靠它下訂單:BOM沒同步好,采購會拍腦袋去補貨,成本失控也沒人知道; 生產靠它定工藝、排設備:BOM結構錯、順序錯、用量錯,車間根本做不出來,干脆“換批次重新干”。 BOM本質是連接“銷售訂單”和“工廠執行”的橋梁,是一切“計劃驅動制造”的數據起點。 但問題是:很多公司在實際操作中,把BOM做成了一個萬能表格,結果就是——設計一版、制造改一版、財務算一版,最后ERP里三套數據打架,誰也不信。 那就必須搞清楚:到底有哪些BOM?誰該看哪一版?系統里該怎么配合跑? 我們從工程BOM、制造BOM、成本BOM這三種最常見也最容易搞混的類型,一步一步說清楚。 工程BOM:產品怎么做,設計部說了算 如果你是搞研發、搞設計的,最熟悉的BOM版本,可能就是——工程BOM(Engineering BOM,簡稱EBOM)。 它回答的是一個最基礎的問題:“我這個產品,從設計角度,應該包含哪些零部件?結構是什么?每個部分需要哪些原材料?” 工程BOM的本質作用: 體現產品設計方案,作為制造/成本的母體; 通常由研發/設計部門在CAD、PDM、PLM等系統中輸出; 用于新品開發、設計更改、技術文件歸檔等場景。 舉個例子:你設計了一臺電動滑板車,工程BOM會列出: 電池組(含18650電芯x12) 驅動電機(型號X200) 控制器(含線路板、電容、IC等) 車架、輪胎、剎車系統等 結構上是“分層的”,甚至會標明零件圖號、技術要求、顏色規范等。 但要注意一個誤區: EBOM是為了“說明產品該長什么樣”,而不是告訴你“工廠怎么造”。 直接把EBOM塞進ERP系統?很可能導致: 計劃推不動 工藝信息缺失 生產節奏亂套 那它和系統到底啥關系? 簡單說,EBOM不會直接進ERP,而是通過像PLM這樣的中間系統,轉化成更貼合生產邏輯的制造BOM(MBOM)。 制造BOM:工廠怎么做,車間說了算 如果說工程BOM是“產品設計圖”,那制造BOM(Manufacturing BOM,簡稱MBOM)就是“生產施工圖”。 它不再關注“產品該包含什么”,而是回答一個更現實的問題:“這個產品,工廠怎么做?做幾步?用哪些物料?每步誰做?怎么裝配?” 制造BOM的本質作用: 把EBOM轉化成實際生產能用的工藝結構; 加入了裝配順序、加工路徑、替代料、工藝路線、工位編號等工廠要素; 是車間排產、下工單、領料、投料、質檢等的直接依據。 MBOM 會標明: 替代物料的配置(缺A就用B) 工序安排 多個制造路徑的設定(比如A廠做總裝,B廠做子裝) MBOM 是 ERP 里最核心的數據之一。 系統工單調用的就是MBOM; 物料需求計劃(MRP)是按MBOM結構算; 排產也是基于MBOM里的裝配層級。 成本BOM:產品多少錢,財務說了算 有了工程設計、有了制造方式,接下來老板最關心的問題來了:“這一套產品,做下來到底多少錢?” 這時候輪到成本BOM(Costing BOM,簡稱CBOM)了。 成本BOM的本質作用: 用來核算單位成本、評估毛利、制定價格策略; 在設計/生產路徑明確后,由財務、成本會計拉通物料價格、人工工費、制造費用、損耗等生成; 是定價、報價、利潤核算、預算管控的重要基礎。 舉個例子,剛才那臺電動滑板車的成本BOM可能包含: 電芯:12顆 × 7.5元 = 90元 控制器:45元 電機:70元 車架:55元 工費(按裝配工時算):30元 其他(運輸、稅費、損耗、質檢等):15元 → 合計成本 = 305元/臺 它不考慮“結構怎么組”,只看:這一臺到底花了多少真金白銀,能不能賺錢? 三種BOM到底怎么配合跑? 說到底,BOM管理的關鍵不在于“哪一張才對”,而在于“誰看什么、系統怎么看、什么時候用哪一張”。 要讓ERP真的跑順,必須做到——三種BOM職責清晰、數據流通、系統配置合理。 我們來模擬一個標準工廠的流程: 先是研發部門建好工程BOM,定義好每一個成品的結構、子件、圖紙、標準,保存在PDM或PLM系統中。它關注的是“產品設計對不對”。 接下來,工藝部門或PMC會基于工程BOM,整理出制造BOM,加上生產順序、加工路徑、裝配步驟、替代料、工藝路線等內容,輸入到ERP系統的生產模塊中。它關心的是“怎么做最順、效率最高”。 最后,到了財務或成本會計這邊,會基于制造BOM,結合實時的材料單價、人工工時費、制造間接費用等,生成一套成本BOM,用來核算單位成本、評估利潤空間、制定報價策略。它關注的是“這產品做下來到底賺不賺錢”。 這三張BOM的使用階段不同、責任人不同、維護系統不同,但必須在邏輯上打通。簡單講—— 工程BOM講清“產品是什么”; 制造BOM說明“產品怎么做”; 成本BOM計算“產品值多少錢”。 很多公司BOM亂,就是因為把三者混在一起用:設計變動后制造沒改、制造優化后成本沒更新、財務核算時用的卻還是老數據。久而久之,計劃錯、采購亂、利潤虛,系統也跟著亂套。 所以,如果你真的想讓ERP“帶來改變”,而不是“加個表格流程”,請先把這三張BOM,拆清楚、建標準、分開用、定期更新。這就是數字化落地最底層的關鍵之一。 寫在最后 BOM聽起來是張清單,實際上是制造企業ERP里的“主數據之王”。它牽動著設計、計劃、采購、生產、財務五大核心環節,一搞錯,連鎖反應立馬開始。 如果你還在“拿一張表走全流程”,那系統再先進也拯救不了混亂。 所以請記住一句話:設計看工程BOM、車間用制造BOM、核算靠成本BOM。 拆清楚、建規范、分階段管理,系統才有跑通的可能,精益才有落地的土壤。 不懂BOM的企業,注定會在數字化路上反復撞墻。 先搞清楚這三張表,再談什么“智能制造”、“數智工廠”,才靠譜。 點晴模切ERP更多信息:http://moqie.clicksun.cn,聯系電話:4001861886 該文章在 2025/7/16 11:04:43 編輯過 |
關鍵字查詢
相關文章
正在查詢..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