財務支招:1 分鐘搞定供應商開專票還是普票,采購再也不糾結!
當前位置:點晴教程→知識管理交流
→『 企業(yè)管理交流 』
是不是經常碰到采購小伙伴問:跟供應商砍價半天,最后總卡在開發(fā)票上?財務說要專票,供應商說只能開普票,兩邊僵持不下,耽誤了付款不說,還可能影響合作。 其實,選專票還是普票有章可循,今天就用大白話給大家劃重點,以后再也不用對著發(fā)票犯愁啦! 01 先搞懂:專票和普票最大的區(qū)別是啥? 說白了,專票稅額是“可以抵扣稅款” 的發(fā)票,普票是 “不能抵扣稅款” 的發(fā)票。這就像咱們買東西,專票能幫公司 “省一筆稅”,普票則只能當花錢的憑證入成本。 舉例:公司買了 10 萬元的原材料,供應商開專票的話,其中1.3萬元是增值稅(稅率 13%),這 1.3 萬元可以從公司要交的增值稅款里扣掉,如果開普票,這 1.3 萬元就只能算成成本,沒法抵稅。一進一出,差的就是真金白銀。 但不是所有情況都必須要專票,有時候普票反而更劃算。關鍵看 3個核心問題,采購時多問一句就能定。 02 3 個問題,1 分鐘判斷該要啥票 問題 1:供應商是“一般納稅人”還是“小規(guī)模納稅人”? 這是最關鍵的一點。一般納稅人能開專票也能開普票,小規(guī)模納稅人大多只能開普票(特殊情況能代開專票)。 如果供應商是小規(guī)模納稅人,別硬要專票。現(xiàn)在小規(guī)模納稅人開普票,月銷售額 10 萬以內(季度 30 萬)能免增值稅,他們肯定更愿意開普票;如果非要專票,對方得按3%交稅,這筆錢很可能會轉嫁到咱們頭上,反而買貴了。 比如:小規(guī)模供應商報價1000元,開普票他不用交稅,報價就是1000元;開專票他要交 30 元稅,大概率會把價格提到1030元。這時候要普票看似省了30元錢,但從最終凈利潤來看,專票稅后利潤反而更高。 ![]() 問題 2:咱們公司是 “一般納稅人” 嗎? 如果公司是小規(guī)模納稅人,那專票對咱們來說和普票沒啥區(qū)別,因為不能抵扣,反而可能因為要專票讓供應商漲價。這種情況直接要普票就行。 要是公司是一般納稅人,那就要優(yōu)先要專票,但有個例外:如果供應商是小規(guī)模納稅人,開專票只能抵 3% 的稅,而他開普票能給咱們更低價,這時候就得算筆賬了。 比如:一般納稅人公司買 1 萬元貨物,小規(guī)模供應商開專票含稅報價10300元(能抵扣進項稅300元),開普票報價 9800 元(不能抵稅)。算下來,普票9800元比專票10300元低500元,這種情況選普票價格更劃算。 ![]() 提示:取得專票3%價格占專票13%的90.05%,兩種發(fā)票稅后利潤平衡,價格低于90.05%,3%專票更有優(yōu)勢。 問題 3:買的東西是 “能抵扣的項目” 嗎? 有些支出哪怕拿到專票也不能抵扣,例如: 招待客戶的餐費、禮品費(就算開專票,稅務也不允許抵扣) 員工福利(比如給員工發(fā)的米面油、團建費用) 公司用于免稅項目的采購(比如免稅產品的原材料)。 這些情況,要普票就行,反正抵扣不了,沒必要給供應商添麻煩。 03 3 個實操場景,一看就會 場景 1:采購辦公電腦(一般納稅人供應商) 直接要專票!電腦是公司生產經營用的,專票能抵扣 13% 的稅,相當于買電腦打了 8.7 折,這便宜必須占。 場景 2:找小規(guī)模供應商買辦公用品 先問價:開普票多少錢?開專票多少錢?如果普票價格更低,果斷要普票;如果價格一樣,那就選專票(能抵3%總比不抵強)。 場景 3:請客戶吃飯 別糾結,直接要普票。就算拿到專票也抵扣不了,還得在財務系統(tǒng)里做“進項稅額轉出”,徒增財務工作量。 04 財務提醒:這 3 個坑千萬別踩 別為了要專票虛報用途:比如把招待費說成辦公費,一旦被稅務查到,不僅要補稅,還可能罰款,得不償失。 小規(guī)模供應商也能開專票:如果確實需要,小規(guī)模納稅人可以去稅務局代開或自行開具3%的專票,提前問清楚就行。 發(fā)票信息別填錯:專票對信息要求嚴格,公司名稱、稅號、地址電話、開戶行賬號一個都不能錯,錯了就沒法抵扣;普票相對寬松,至少要保證公司名稱和稅號正確。 其實,選專票還是普票,核心就是“看抵扣、算成本、省麻煩”。采購時多問一句供應商身份,多比一次價格,就能輕松搞定。以后再遇到發(fā)票問題,直接對照這篇攻略,保準比翻稅法書快 10 倍! 最后送大家一個口訣:“一般納稅人要專票,小規(guī)模報價先比對;福利招待要普票,能省則省不糾結。” 收藏起來,下次跟供應商溝通前翻一翻,采購效率翻倍! ? 閱讀原文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CE_-42VCQxSuZYGxzjBhIw 該文章在 2025/7/21 11:23:46 編輯過 |
關鍵字查詢
相關文章
正在查詢..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