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點晴永久免費OA]為什么人工智能推薦用Python而不是Java、C++ ?
當前位置:點晴教程→點晴OA辦公管理信息系統
→『 經驗分享&問題答疑 』
那時候我還是個小年輕,在組里吭哧吭哧用 C++ 寫特征工程,看隔壁組的“科學家”們幾行 Python代碼一跑,圖都畫出來了,心里那叫一個不平衡啊:憑啥啊?我們這性能優化、內存管理搞得死去活來,你們這幫搞“腳本”的,跑得又慢,還好意思叫自己是搞算法的? 后來干的活多了,帶的人也多了,才慢慢琢磨過味兒來。這事兒,你得從兩個角度看,一個是歷史進程,一個是個人奮斗…啊呸,一個是“開發效率”和“運行效率”的取舍。 先說結論:人工智能用 Python,恰恰是因為它“慢”。 你沒看錯。這個“慢”,指的是 Python 本身的執行速度慢,但它換來的是人的開發速度“快”。而在 AI 這個領域,絕大多數時候,人的時間比機器的時間值錢多了。 1. 你以為的“慢”,不是AI計算真正的瓶頸這是最大的一個誤區。大家覺得 Python 慢,是因為它的解釋執行、動態類型這些特性,做一個純粹的 for 循環,那速度確實被 C++ 按在地上摩擦。 但問題是,在搞 AI 的時候,我們根本不會用純 Python 去做那些計算密集型的任務。 你以為你寫的是:
這行代碼背后,PyTorch或者 TensorFlow這些深度學習框架,早就“偷天換日”了。你的 Python 代碼,更像一個“指揮官”或者“遙控器”,它發號施令,說:“喂,那個誰(GPU),把這堆數據(Tensor),用那個叫’卷積’的方法,給我算 10 遍。” 真正干活的,是底層那些用 C++、CUDA(NVIDIA 的并行計算平臺)寫好的、被優化到極致的計算庫。這些庫,比如英特爾的 MKL、NVIDIA 的 cuDNN,它們才是真正的主力。這些底層庫在執行矩陣乘法、卷積這些運算時,那速度是“真·猛男”,快得飛起。 所以整個流程是這樣的:
看到了吧?Python 負責的是那個“搭架子”和“穿針引線”的活兒,最累最重的體力活,它早就外包給那些 C++ 和 CUDA 的“老哥”們了。你的 Python 代碼慢的那一點點,跟底層計算的耗時比起來,簡直就是毛毛雨,完全可以忽略不計。 舉個實際工作中的例子:
幾年前我帶個項目,要做一個商品評論的情感分析。老板想很快看到一個原型,看看這個方向有沒有搞頭。 如果用 C++,我得先找個線性代數的庫,再找個分詞的庫,然后自己手擼一個邏輯回歸或者 SVM,調試編譯,環境配置…一套下來,一個星期能跑出個能看的東西就不錯了。老板的耐心早就沒了。 當時我怎么做的?打開 Jupyter Notebook:
?這就是 Python 的威力。它讓你把 90% 的精力,都花在“算法思路”和“業務邏輯”上,而不是跟編譯器、內存指針作斗爭。在商業世界里,“快”速驗證想法,遠比機器“快”速運行重要得多。 2. 生態,生態,還是TMD生態!如果說底層調用 C++ 是 Python 在 AI 領域立足的“技術基礎”,那它無敵的生態就是它稱王稱霸的“群眾基礎”。 AI 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。最早在學術圈,科學家們需要一個工具來做數值計算和數據分析。MATLAB 很牛,但它收費啊,還死貴。這時候,免費、開源、語法還簡單的 Python 冒頭了。 一個叫 Travis Oliphant 的哥們,覺得 Python 缺少一個強大的數值計算能力,于是在 2005 年搞出了 NumPy。這玩意兒是開天辟地的。它讓 Python 有了跟 MATLAB 叫板的底氣,提供了多維數組對象,以及操作這些數組的 C 語言底層函數庫。 有了 NumPy 這個地基,上面的高樓大廈就開始瘋狂地蓋:
這個生態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網絡效應。你遇到的任何問題,上 Stack Overflow 一搜,99% 都有人問過,而且大概率有 Python 的解決方案。你想實現的任何功能,上 PyPI(Python Package Index)一搜,八成已經有現成的輪子了。 這種感覺就像什么呢?你本來只想開個小賣部,結果發現方圓五百里,從貨源、物流、收銀系統、到辦執照的黃牛,全都只跟你說同一種方言(Python)。那你還會費勁去學另一門語言,然后自己去建整個配套設施嗎?不會的,太累了。 3. “膠水語言”的哲學Python 有個外號叫“膠水語言”。這個外號不好聽,但特別貼切。它的任務就是把各種不同語言寫的高性能模塊,像膠水一樣粘合在一起,讓你能方便地調用。 你想想 AI 項目的流程:數據清洗(可能要連數據庫、讀寫文件)、特征工程、模型訓練(調用 GPU)、模型部署(可能要打包成一個 web 服務)。這里面每個環節,Python 都有現成的、最好用的庫。它可以輕松地跟文件系統、網絡、數據庫、C++ 庫對話。 這種“萬金油”的特性,讓它成為了貫穿整個 AI 工作流的最佳選擇。 所以,別再糾結 Python 的“慢”了。它是一種取舍,一種智慧。它犧牲了自己那點微不足道的原生運行速度,換來了整個 AI 行業的研發效率的大幅提升。 對于想入行的新人來說,我的建議是:踏踏實實學好 Python,用好 Pandas、NumPy、Scikit-learn、PyTorch/TensorFlow 這些庫,你就能解決 99% 的問題了。等你成了大神,需要去優化底層算子、手寫 CUDA kernel 的時候,你自然會去學 C++。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,Python 就是通往人工智能世界最好走的那座橋。 先學會開車,再關心發動機是怎么造的。 閱讀原文:原文鏈接 該文章在 2025/8/5 13:12:21 編輯過 |
關鍵字查詢
相關文章
正在查詢..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