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點晴永久免費OA]2025年1-7月國內重大網絡安全事故
當前位置:點晴教程→點晴OA辦公管理信息系統
→『 經驗分享&問題答疑 』
自2025年1月28日,深度求索(DeepSeek)官網受到大規模惡意攻擊開始,1月30日凌晨,攻擊烈度升級,攻擊指令暴增上百倍,至少有2個僵尸網絡參與攻擊,共發起了兩波次攻擊。攻擊者持續對我國的關鍵基礎設施、關鍵科研場所、關鍵行業、關鍵數據、關鍵機構發起攻擊,企圖竊取敏感信息、破壞系統運行。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國內還有哪些重大網絡安全事件,我們做個逐一分析。“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”,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網絡安全在當今時代的至關重要性。 ? 1.西北能源基地DNS篡改事件(2025年1月) ? 攻擊背景:某境外組織試圖通過篡改西北能源基地路由器DNS,阻斷數據傳輸,意圖引發區域性停電事故。 ? 攻擊手段: 供應鏈攻擊:入侵能源企業供應商系統,植入惡意代碼篡改DNS配置。 隱蔽通信:利用加密隧道與境外C2服務器通信,逃避安全檢測。 ? 應對措施: 72小時反制:甘肅網警快速鎖定攻擊源,實施技術反制,恢復系統正常運行。 供應鏈審查:建立“芯片-操作系統-應用軟件”全鏈條安全審查機制,強化供應鏈安全。 ? 技術分析: 供應鏈攻擊路徑:攻擊者通過入侵設備供應商系統,將惡意代碼植入核心路由器的固件中,篡改DNS配置,導致數據傳輸中斷。 加密隧道技術:攻擊者利用加密隧道與境外C2服務器通信,隱藏攻擊行為,逃避傳統網絡安全設備的檢測。 快速響應機制:通過建立快速響應機制,網警在72小時內成功鎖定攻擊源并恢復系統正常運行,避免了更大范圍的停電事故。 2.美國NSA對亞冬會系統性攻擊(2025年2月) ? 攻擊背景:第九屆亞冬會期間,美國國家安全局(NSA)針對賽事信息系統及黑龍江省能源、交通、國防科研等關鍵領域發動27萬次攻擊,企圖竊取運動員生物特征數據并制造社會混亂。 ? 攻擊手段: 技術隱蔽性:通過荷蘭等國云主機作跳板,利用微軟Windows系統預留后門實施“休眠式滲透”,激活潛伏漏洞。 AI賦能:首次使用AI智能體自動生成攻擊代碼,實現多目標無差別掃描和漏洞利用。 學術掩護:加利福尼亞大學、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等高校參與攻擊工具研發,暴露“情報機構+學術機構”聯動模式。 ? 應對措施: 精準溯源:中國網絡安全團隊通過全球最大安全數據庫、網絡資產測繪系統等技術,鎖定3名NSA特工(凱瑟琳·威爾遜等),首次公開曝光NSA戰術手冊。 立體防御:亞冬會期間部署AI算法實時識別未知漏洞攻擊,封禁12,602個惡意IP,攔截17萬次攻擊,實現賽事“零事故”運行。 法律震懾:依據新修訂的《反間諜法》,將針對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網絡攻擊明確列為間諜行為,設立專項獎勵機制。 ? 技術分析: 多跳板攻擊:攻擊者利用荷蘭等國的云主機作為跳板,隱藏真實攻擊源,增加溯源難度。 AI攻擊技術:AI智能體自動生成攻擊代碼,實現自動化攻擊,提高了攻擊效率和隱蔽性。 實時防御系統:通過AI算法實時識別未知漏洞攻擊,實現對攻擊行為的快速檢測和攔截,有效保護了賽事信息系統的安全。 3.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事件(2025年4月) ? 攻擊背景:國家網絡安全通報中心曝光67款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,涉及教育、金融、政務等領域,其中《客很多》《城泊通》等APP存在強制授權、數據“裸奔”等問題。 ? 攻擊手段: 代碼級后門:43%的APP存在“代碼級后門”,如《客很多》使用混淆代碼隱藏數據收集行為。 第三方濫用:部分APP向第三方提供未匿名化數據,導致用戶借貸記錄、行程軌跡泄露。 ? 應對措施: 專項治理:工信部啟動專項行動,要求APP上架前通過代碼級審查;建立“數據跨境流動監測平臺”。 法律處罰:某金融機構因未落實數據加密被處罰500萬元;某互聯網公司違規收集用戶信息被罰1.2億元。? ? 技術分析: 代碼混淆技術:攻擊者通過代碼混淆技術隱藏惡意代碼,逃避安全檢測,實現數據收集行為。 第三方數據濫用:部分APP在未經用戶同意的情況下,將用戶數據提供給第三方,導致數據泄露。 代碼級審查:通過代碼級審查,發現并修復APP中的惡意代碼,確保APP的安全性。 4.勒索軟件攻擊(2025年5月) ? 攻擊背景:勒索軟件攻擊呈現更加激進和破壞性的趨勢,攻擊者不僅將目標鎖定在關鍵行業與運營領域,還借助破壞性極強的工具對受害者造成難以逆轉的永久性損害。 ? 攻擊手段: 多云環境攻擊:攻擊者利用多云環境中的配置錯誤和漏洞,發起勒索軟件攻擊。 供應鏈攻擊:通過入侵供應商系統,將勒索軟件植入目標企業的軟件更新包中。 ? 應對措施: 零信任架構:部署零信任架構,限制攻擊者的橫向移動,減少攻擊面。 備份與恢復:建立數據備份與恢復機制,確保在勒索軟件攻擊后能夠快速恢復系統。 ? 技術分析: 多云環境漏洞利用:攻擊者利用多云環境中的配置錯誤和漏洞,如Kubernetes配置錯誤、服務網格漏洞等,發起勒索軟件攻擊。 供應鏈攻擊路徑:攻擊者通過入侵供應商系統,將勒索軟件植入目標企業的軟件更新包中,實現對目標企業的攻擊。 零信任架構:通過部署零信任架構,限制攻擊者的橫向移動,減少攻擊面,提高系統的安全性。 5.云原生架構缺陷(2025年6月) ? 攻擊背景:云原生架構缺陷導致大規模風險,Kubernetes配置錯誤、服務網格漏洞及Serverless函數注入等問題,可能導致容器逃逸事件增長50%。 ? 攻擊手段: 配置錯誤利用:攻擊者利用Kubernetes配置錯誤,實現容器逃逸,獲取宿主機權限。 服務網格漏洞利用:攻擊者利用服務網格漏洞,實現對容器集群的攻擊。 ? 應對措施: 配置審計:定期進行Kubernetes配置審計,修復配置錯誤。 服務網格加固:加固服務網格,修復漏洞,提高系統的安全性。 ? 技術分析: Kubernetes配置錯誤:攻擊者利用Kubernetes配置錯誤,如未限制容器的權限、未啟用RBAC等,實現容器逃逸,獲取宿主機權限。 服務網格漏洞:攻擊者利用服務網格漏洞,如未啟用TLS加密、未限制服務間通信等,實現對容器集群的攻擊。 配置審計與加固:通過定期進行配置審計和加固,修復配置錯誤和漏洞,提高系統的安全性。 6.物聯網僵尸網絡(2025年7月) ? 攻擊背景:利用TOTOLink、D-Link等設備漏洞組建的僵尸網絡規模可達百萬級,DDoS攻擊峰值突破5Tbps。 ? 攻擊手段: 設備漏洞利用:攻擊者利用物聯網設備的漏洞,如TOTOLink、D-Link等設備的固件漏洞,組建僵尸網絡。 大規模掃描:攻擊者對ModbusTCP等OT協議進行大規模掃描,尋找漏洞設備。 ? 應對措施: 固件更新:及時更新物聯網設備的固件,修復漏洞。 7.境外惡意網址和惡意IP攻擊(2025年7月) ? 背景:國家網絡安全通報中心發現一批境外惡意網址和惡意IP,境外黑客組織利用這些網址和IP持續對中國和其他國家發起網絡攻擊。 ? 攻擊手段: 后門利用:如惡意地址 servicee.kozow.com (歸屬地美國)植入遠控木馬,能夠下載文件、執行指定程序、收集系統信息等。 僵尸網絡:如惡意IP 196.251.118.12 (歸屬地荷蘭)用于建立僵尸網絡。 ? 應對措施: 技術監測:通過網絡安全監測系統及時發現并封禁惡意IP。 用戶提醒:提醒用戶不要點擊不明鏈接或下載不明文件,增強安全意識。 閱讀原文:原文鏈接 該文章在 2025/8/19 9:26:07 編輯過 |
關鍵字查詢
相關文章
正在查詢... |